image  showLargeImage

又是一次"平衡報導"--《安妮的日記》、《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因為對德國屠殺猶太人的那段歷史很好奇,想知道為何在非戰爭的年代,竟會有一整個國家的人失去理性,別國也無力阻止,只能任憑其發生。

於是讀了這兩本書:

安妮的日記》作者是一個國中左右年紀的猶太小女孩,在納粹屠殺猶太人期間與父母躲藏在「隱密之家」時寫的日記。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則是一個岀生於一次大戰、經歷二次大戰前希特勒開始崛起、計畫屠殺猶太人的德國人。

 同時看到事件雙方的心情、狀態,感覺十分有意思哪。

 

我喜歡安妮這孩子,在她身上看到許多自己的影子。

國中時期與父母的狂暴爭執、內在世界的豐富敏感、對愛情的戰勝感....

好強、渴望愛、不輕易示弱,卻總是被曲解為狡辯、強詞奪理。

感覺她跟我好像。

 

呵呵,撇開這個不談,回到正題--納粹屠殺猶太人。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見解非常精采,從民族性、歷史觀、及最重要的群眾集體心理動力的觀點,

說明了為何希特勒會崛起、為何德國人會集體瘋狂,完全解答我的疑惑。

看似歷史事件,但其中的許多心理動力幾乎隨處可見。

 

讀完之後我認為這件誇張至極的事之所以會發生,除了時代背景、民族性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猶太人,都太「溫水煮青蛙」了!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希特勒的行動實在太過瘋狂、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到一個極致後,人們便會覺得「不可能吧~」、「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

毫無防備的狀況下一旦「不可能成為可能」、「不會發生的發生了」,便完全失去反應能力,只能呆呆的跟隨、聽從。

無論德國人、猶太人,在這一點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猶太人在迫害發生之初,顯然並未意識到接下來事件的發展,

儘管有人出言警告,大家依舊不當一回事,存著「太誇張了,怎麼可能~」的心態。

甚至在困難的當下還不斷安慰自己「現在這樣比較好」,明明是被集體軟禁卻對自己說「至少可以跟同種族的人一起生活」。

 

當情況越來越糟,大家知道了集中營的存在、事件逐漸清楚後,反抗仍未出現。

不知道是錯失了時機還是怎的,猶太人似乎就默默接受了事實,專心一致想著如何在這樣的現實中生存。

竟沒人想要反抗、改變現實,這才是我最意外的!

 

他們對丟入火坑死亡的同胞視而不見,腦中只想著「如何在困境中存活下去」、眼中看的只有麵包。

我在想,是不是當人的生理需求被剝奪到某個程度、反抗只會招來更大的迫害時,就會變成這樣。

六親不認、失去人性,只剩下生存。

強烈且徹底的習得無助?!

 

 

而德國人,裡面的確是有還保有良心的,但在槍桿子下似乎也只能痛苦的壓抑自己的良心,努力找出安置良心的方式。

多數人則像著了魔般任憑希特勒擺佈、牽動,價值觀一點一點的被混淆,直至最後錯誤的價值變成多數。

不幸的是無論在哪個時代,多數往往片面的代表了正常、正確。

既使原本是錯誤的,最後也變成正確的了。

 

當然,說「著了魔般」實在太過粗糙,真正的原因有其深厚的德國歷史背景。

在戰敗的情況下一個民族如何維護自己的自尊?如何解讀失敗?

在戰爭中長大的孩子如何看待戰爭?如何感受人性?

當心靈被過於強烈的情緒刺激過後,如何再回歸平淡?

無法回歸平淡,便會不自覺地追求更大的刺激--而「失控」對一個社會而言,自然是再刺激不過的事。

當人習慣參與公眾集會,失去私人生活時,政府該那這些人民怎麼辦?

(這裡我想到了古羅馬時代,以競技場取悅民眾,進而控制民眾的方式)

 

這許多許多的細節一起構築出這場歷史大戲,猶太人、德國人、甚至當時的其他國家都一起參與其中。

講大一點是國家民族的歷史事件,講小一點其實班級中的集體霸凌也差不多是如此。

經過了這麼久,人類真的有進步嗎?!我也不知道。

 

 

這兩位作者的下場都不大好,

安妮的「隱密之家」最後被發現,安妮一家人進了集中營,姊姊死後,精神力很強的安妮也過世了。

而那位很有良心的德國人,手稿並沒有完成,只寫到二次大戰前希特勒尚未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階段,之後也是抑鬱而死。

(有良心的人往往都比較痛苦吧)

換句話說,《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中所描述的情節過了非常非常多年後,才出現《安妮的日記》所描述的情節。

好可惜阿!我好想看到這部作品的完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