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常遇到書封寫得很厲害,得了這個那個獎,內容多精彩可期之類的,勉力讀完後卻非常失落的狀況。

繼承失落的人》絕對不是這樣,這是一本非常實至名歸的小說。

對常被騙的我來說,簡直是意外好看!

 

導讀說這是在講「後殖民時期」的故事,我不是很懂什麼叫做「後殖民文化」,

單純就讀過的少少幾本印度作家的書,籠統感覺他們對於「移民」這件事,有某整深刻的情結。

第一代移民者對原印度文化與先進美國文化間感到矛盾,

第二代移民者對一、二代之間的代溝及自身認同感到矛盾,

然後,無論是誰,又同時得在這整矛盾糾結的情緒中,繼續生活。

 

這本小說也描述了一些這樣的矛盾,卻又不只如此。

故事採多線主軸,鋪陳出史詩般的大時代感;與此同時,卻又能細膩的掌握構成書中角色性格的心理歷程。

雖然時序跳躍,卻不讓人感到混淆困惑,反而有種很想繼續看這群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感覺。

 

書名雖用了「失落」,我想應該是指對於自身國族認同、自我認同、文化認同、時間......的失落。

但我覺得,與其用「失落」,不如「斷裂」更加合適一些。

 

在一個地處孟加拉、尼泊爾、錫金、西藏等國交界的邊境小地方,

裡頭各族群背景的人混雜,各自都有自己跨不過去的斷裂--

國族意識與自我意識間的斷裂、先進美國與落後印度間的斷裂、移民者在兩種文化間的斷裂.....

人們在這些斷裂中努力安頓自己,表面看似風平浪靜面無表情,內心其實備極艱辛。

 

 

法官

印度人,繼承著家族期望赴英留學,因為太過自卑在英國適應極度不良,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害怕與人接觸,獨自承受著孤獨。

衣錦還鄉後隱藏自己在英國的恥辱,試圖與恥辱的來源--他的原生家庭切割,斷裂。

這樣的經歷造就他扭曲的性格,外表看似嚴肅冷漠、不苟言笑,其實那是用來掩飾自己挫敗、不安、缺乏自信的面具。

躲在這個面具背後,真實的自己始終不被看見、不被承認。

然而,不被承認不代表不存在;甚至越去否定、企圖消滅,那個真實的自我反而會越加頑強不屈。

最後,自己與自己斷裂。

躲在自己的殼裡,無法與自己好好相處,也無法與他人好好相處。

 

廚子

這大概是整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那麼充滿各種矛盾,卻又以一種頗自我平衡的方式存活著。

廚子位於印度種姓制度的下面階層,生活如同你活身邊的一般人一樣普通,價值觀也簡單到只要是為了兒子就可以付出一切。

費勁力氣把兒子(畢久)弄去美國,思思念念幻想兒子在美國過著富裕的生活。

既使身處混亂動盪的時代,依然能以對兒子的思念為支柱,透過和菜販討價還價、為同住的一家人(和一條狗)懷著愛料理生活....等等瑣碎卻無比明確的方式建構起實質的生活。

廚子的每個舉動都服從於自己的相信,沒有扭曲、沒有糾結,儘管他的相信常常改變就是XD

崇拜西醫卻又相信民俗療法,面對鄉親的請託感到驕傲,收到兒子的信便喜上眉梢,甚至像寶物一樣珍惜到最後一刻才讀,品嚐著期待的甜蜜,因為法官的胡扯讓他深覺罪惡而拜託法官打他,如此他的心才能平靜...

廚子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不斷與生活互動,感覺活得很真實、很單純,這是我喜歡他的地方:)

 

賽伊

法官的孫女,從小接受西化教育的印度人,講得一口英國腔的印度文,對於其他傳統印度語言一概不懂。

這樣的成長背景,註定了賽伊與整個印度社會的格格不入。

像大小姐一樣生活在大宅邸裡,有廚子和其他愛他的本國、外國人照料著。

看似無憂且封閉的生活,在愛上家庭教師蓋安(這個他生活中少數來自宅邸之外的人)面臨現實的衝擊。

在蓋安殘破的家門口,第一次,賽伊親身撞上現實的殘酷,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印度,他的國家。

 

蓋安

尼泊爾人or尼泊爾裔印度人,我也搞不大清楚。

原本單純清貧的生活在當賽伊家教時,見識到同一國家中有錢人的世界--階級的斷裂。

愛上千金小姐,卻又自慚於家世貧窮,於是在交往中刻意略過自己的家--自我的斷裂。

家族的羞恥是他投入分離主義運動的種子,他將自己的羞恥歸因於「都是這個國家、制度害的」、「明明我們為印度付出一生,憑什麼印度人這麼瞧不起我們」」、「我們是尼泊爾人,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再繼續當印度人的奴隸」--歷史與現在的斷裂。

轉嫁羞恥的過程中,卻又對運動血腥、屠殺的一面感到怯懦而躲在祖母背後,自己搞不定自己--國族意識與自我意識的斷裂。

簡直就是一個非常斷裂的人哪~

 

畢久

迷迷糊糊被父親送去美國,父親幻想他過著優渥的生活,只有他自己知道非法滯留的移民生活是怎樣--在骯髒的廚房中遙望先進的美國。

真正的,或說大家幻想的、以為的美國,似乎並不存在於畢久的實際生活中。

他很清楚無論再怎麼努力,他都不會是華爾街裡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那群人之一,沒有美國夢這回事。

最終最終,也不過就是在不同的移民餐廳廚房裡流浪,然後因為沒有身份而無法伸張自己的權力,只能乞求老天爺憐憫,讓他遇到一個大發慈悲的好老闆。

待得越久,來自家鄉的請託越多,他也越清楚自己的處境無法幫助那些對他寄予厚望的鄉人們--現實與家園的斷裂。

逃避到最後,對家鄉的渴望、對父親的思念與擔憂,終於使他不顧一切想要回去。

從不屬於自己的地方鮭魚返鄉。

最最諷刺的是,他才一踏上家鄉土地就被印度人洗劫一空。

他懷念已久、迫不及待回來的家鄉在第一時間背叛了他;而那個總是格格不入的異鄉,卻讓他積累了物質收入。

對畢久而言有比較好的選擇嗎?

沒有。

無論如何,他都是斷裂的,與父親和鄉人的期望斷裂、與自己的想望斷裂、與現實處境斷裂。

 

戰亂的大時代

 

『當他們挖出舊恨,會發現恨意比之前還要純粹。因為從前的哀傷已經過去了。只有憤怒留下來,蒸餾、澄淨、得到釋放。那是他們生來就有的權力,能讓他們達到高潮,是毒品。』(P.253)

 

故事中其實還有許多小人物,有人刻薄有人善良。

明明是留在印度想為印度貢獻的英國傳教士,卻被迫遣返。

明明是應該保家衛民的警察,卻反過來勒索人民。

明明是基於民族自覺而抗爭的年輕人,卻強佔民宅、到處搶劫。

明明是應該服務人民的政府,卻成了人民生活中最不信任的一環。

明明是應該反抗的人民,卻習於一切,任憑其發生,甚至爭先恐後成為權力的一員。

 

不可思議。

也許這就是印度吧。

我想,也只有印度作家能寫出這麼精彩又寫實的印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