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字典裡,「家人」,乃最能激發你黑暗面的人際關係角色。

又到了白天昏睡半夜清醒的月份。
這個月,放假在家,每天見到那些曾經傷我很深的臉孔,內在的陰影每天被提醒、喚起。
越來越心浮氣躁、渾身帶刺,尖銳、不耐煩,不想說任何話、不想看到任何人。
於是,手機關機一個月,MSN、臉書斷訊一個月,然後遁入閱讀的世界。


為什麼這麼喜歡閱讀?尤其是小說,尤其是半夜讀小說。
因為閱讀(和寫作)是孤獨的活動、私密的行為,很適合我。

僅僅只是坐在床沿拿著書一頁一頁的翻,都覺得好快樂,幾個小時一下子就不見,內心是平靜、滿足的。
不用再焦慮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恰當,更不用再為了擔心傷了誰、讓誰生氣而壓抑自己,
勉強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只為讓對方高興的自己卻不愛的事。
閱讀時,我是自由的。

「附和」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必須把自己放在一邊,不去理、不去看,才能做得天衣無縫。
然而,體貼了別人之後,誰又來體貼我呢?
體貼我其實不擅長也不想做這些事、說這些話,體貼我為了讓大家開心而這樣消滅自我。
當然,沒有人的。
因為「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既然別人察覺不到,又怎會反過來給予理解和安慰呢。
所以,我決定體貼自己一下。
而遠離人群,閱讀,就是我體貼自己、慰勞自己這麼辛勞體貼別人的最佳方法。

 

小說裡的情節高潮跌起,一步步踏進故事核心,情緒也隨之起伏。
有時好像經歷了一場懸疑冒險,有時好像走入人的內心身處,隨著主角的心理脈絡,看到不一樣的人的風景。
這些風味濃厚的情緒刺激、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是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

儘管朋友聚會看似氣氛歡樂、吃吃喝喝,但往往一場吃喝下來,你還是不清楚這些人到底平常過得如何。
更別提瞭解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了。
也許因為這些事太隱私吧,又或者.....太涉及容易引發衝突的立場和價值觀,
所以人們不提,也許也不知道該怎麼提。
大家很有默契地謹守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不去過問彼此的生活,只是打牌、看DVD,一起消磨時間罷了。
人們聚在一起,心卻未必彼此交流。
相較於這種讓我頻打哈欠的聚會,小說建築的世界,實在有趣太多太多了。

 

白天似乎被莫名界定為「必須與他人共處的世界」,夜晚則是「得以自己獨享的世界」。
不管是上班、在家,白天人們醒著,充斥各種聲音和味道--燒水、煮菜、電視、引擎、隔壁鄰居聊天、走動......
既使同樣是一個人呆在房間坐在床沿拿著書本,但就是無法阻絕這些擅自闖入讓人不悅的聲音和味道。
他們提醒了我:在白天,你不得不與他人共處。
"他人",讓我混亂、焦躁、不安,讓我寧可把白天全拿去睡覺,好躲開這一切。

好不容易捱到晚上,夜越深、心越靜。
腦海中人的身影一個個在四度空間中隱形、消失,只剩下電風扇轉動的聲音,這樣很好。
我可以完完全全屬於自己了。
不會有突如其來的電話大響,也不會有人在耳邊碎念指責我怎麼可以這樣  怎麼可以那樣、或希望我這樣那樣,更不需要與人的醜陋與卑屈面對面接觸、甚至交手。
我終於 終於可以完完全全屬於自己了。
而我要的,不過也就如此而已。

 

七月主題曲,林宥嘉《感官/世界》,耳朵。
有些事,不仔細聽不會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