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民初版的大宅門、紅樓夢。

看完之後有股蒼涼感.....在大家族裡汲汲營營伏低做小機關算盡求生存,最後到底剩下什麼?!

 

原來這故事是根據〈金鎖記〉改寫的長篇小說,難怪覺得裡面某些情節似曾相識。

但,篇幅長了,人生也拉遠了些看。

遠到橫跨30多年,從女主角銀娣年輕時被男人喜愛著、媒妁之言結了婚嫁給個病奄奄的老公、和小叔曖昧.....一直講到最後整個大宅子的凋零。

最後剩下當初被親戚最瞧不起的銀娣,30多年,看著這潮起潮落,怎不蒼涼。

 

 

除了蒼涼感外,我更看到了親人間的互相算計--這似乎是張愛玲小說的一貫主題。

 

人們總說人與人之間,再怎麼親都親不過血親。

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對於血親我們擁有最多籌碼可以傷害、要求、算計。

反正不管如何算計,最後都還是血親,剪不斷的親。

因此,不管那樣的舉動、話語殺傷力有多大,都可以隱隱約約或毫不客氣的表達、施壓、期望。

要錢要人脈....也不想想姻親不如血親,總之就是想辦法替自己利益最大化。

 

而當女人在這樣的親族算計中好不容易捱到了掌權,

結果便是不顧小孩本質的喜好,無所不用其極的抓住兒子(這行為的本質不也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輕率且錯誤的婚配、讓兒子抽鴉片上癮。

這跟現代父母因為怕小孩逃家在外面學壞,因此寧可讓小孩在家瘋狂上網不限制、要什麼有什麼的心態,有何不同呢?!

 

 

每每看張愛玲的小說,總覺得女人好可悲、家庭好可恨、婚姻好可怕。

娘家的景況一開始就注定了未來--

景況好,嫁進去說話也大聲點、姿態擺得高些;景況差,連下人都來欺侮也就罷了,娘家還巴望著你回過頭關照關照他們。

這些心眼裡,哪一點是為了自己?

做了這麼多,真的快樂嗎?

 

我不懂,這些到底為了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