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人的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質的東西?!

 

記得在《印度以下,風景以上。》中,我曾說很想近距離、長時間的與異國人相處、深入瞭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價值觀、他們如何看人看世界....

別睡,這裡有蛇!》的作者是個語言學家,他真正、徹底的做到了。

 

這本書雖然頗厚,但讀起來很快。我想是因為紙質磅數較高的關係吧。

 

書的第一部份是介紹亞馬遜叢林裡的皮拉哈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非常精彩。

作者--一個西方文明背景的傳教士,以學習對方語言為途徑,將自己徹底融入皮拉哈人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生活、談天,企圖藉此達到傳教的最終目的。

透過書,我跟著作者的眼睛一點一滴的瞭解這個陌生民族。

也跟作者一樣越瞭解、越欣賞。

 

皮拉哈人不會算數,團體很小(總人口連我們學校一個年級的學生數都不到),沒有LEADER。

但他們代代相傳的價值觀--教養觀、婚配觀、生死觀,都讓人覺得好讚!

比如:他們不談論自己沒親眼看過或說的人沒親眼看過的事,所以他們沒有也不需要創世傳說,我想他們也沒有人與人之間陰險的流言蜚語。

比如:他們認為小孩一旦斷奶就視同大人,必須為自己和團體的生存負起責任和努力。這觀點跟我不謀而合,我根本不認為應該出現「青少年」這階段,更遑論「少年維特的煩惱」這種東西,這些都是現代文明創造出來的現象。我相信,當整個社會都視小孩為大人時,他們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得像個大人。

比如:有BABY一出生便病得很重,他們能冷靜的知道他就算撐過去也活不久,不如讓他現在死掉。看似狠心,其實很慈悲。叢林就是如此,適者生存。

比如:他們的婚姻沒有所謂的「儀式」,他們沒有任何儀式。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代表結婚。其中一方和別人發生關係,若還願意回來、對方也接受,就繼續婚姻;若不願意,選擇跟小三或小王住一起,就代表離婚和重新結婚。多讚的社會默契阿!完全符合我的需求和期待呢XD

人跟人之間的愛,不就是這麼單純直接嗎?!

無關財產(反正今天補的魚今天就吃完了,明天的份明天再補)、無關小孩(小孩是所有族人的小孩),就是單純的「因為愛而在一起」。

 

認識皮拉哈文化的過程,讓人不斷反省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

從婚配制度到教養觀、生死觀....有這麼多的規範、教條,自以為很"先進"、很"文明",但,我們有因此過得更快樂嗎?

我覺得皮拉哈人活得更貼近生命的本質也更快樂呢!

 

 

書的第二部分很專業,談了許多語言學的理論,像是作者為自己的見解辯證一樣。

花了許多篇幅,總之就是要說:文化是能主動影響語言的。

老實說,有點無聊。

但卻讓我想起之前研究所上課時,稍稍閱讀過的一個心理哲學家Lacan

記得那時我們這組在認識Lacan時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沒有語言,人還會有所謂的「心理/心智」嗎?

這部份的內容探討了「文化」、「心智」、「語言」三者間的交互影響,雞生蛋?蛋生雞?

算是對上面的提問給了個作者自己的答案。

 

 

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大爆料。

原本為了傳教而進入叢林,最後卻反而被皮拉哈人同化,選擇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

我非常能理解為何作者會有這種選擇阿!

皮拉哈人也許在物質上落後,但他們內在自我很強。

他們對自己、對生存極具自信,這自信不是憑空得來,而是打從斷奶的那一刻起,他們便開始學習如何生存。

能留下來的,都是強者,怎能不自信。

他們對自身文化自信又滿足,因為滿足所以快樂,因為快樂所以毋須被拯救。

一個不覺得自己和生活有何缺陷的人,你要如何強迫他改變信仰呢?

他維持現狀就很好了呀!

就像不覺得自己遇到困難、每天都過得很開心的學生,你要如何要求他改變行為或價值觀呢?

幾乎不可能的阿!

 

我們所認為的"文明"、"進步",畢竟只是我們一相情願的認為而已。

在皮拉哈人眼中,一點都不覺得我們過得有比他們好吧:)

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自以為高尚,自大無禮的瞧不起皮拉哈人、說服他們變得像我們。

 

 

這本書是一個田野研究者的血淚史、也是他研究的精華。

如果你對人感到好奇、想知道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如何生活,這本書絕對可以滿足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