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方式

憑良心講,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忙著東奔西跑不專心的緣故@@)~

 

書裡提到的觀點有趣,但也非常抽象,雖然文字精簡,卻要花許多腦力理解。

而我是個完全沒有藝術背景基礎,只是喜歡看展覽、看畫、看雕塑的路人甲阿!

 

其實應該是要再看一次啦,但實在有點懶,

再加上總覺得這樣理性分析觀看藝術背後的哲思運作,有點概念就好,很下意識地不想弄清楚。

面對藝術作品,我還是想保留一點原始直覺、主觀的感受。不要逼我想太多阿!!

 

所以,只記下還停留在腦袋裡的東西。

不在的,就當作是潛意識希望他不在,那就別強求了吧:p

 

 

關於油畫

繪畫原作是沈默而靜止的,但「訊息」從來不是如此。就算把複製畫掛在牆上,也無法和原作相比擬,因為在原作裡,那種沈默與靜止已滲入真實的物質顏料,我們可從中領會到畫家作畫時的姿態。這種特質可以有效地拉近時間的距離,彷彿我們正在看著畫家揮動畫筆。(P.40)

比起其他繪畫形式,油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表現出物件的觸感、肌理、光澤和硬度。就好像你可以用手觸摸那般真實。雖然畫中的影像是平面的,但潛藏其中的幻覺效果卻比雕刻更為逼真,因為它能讓你感受到畫中物件的顏色、紋理和溫度,感覺它充塞在空間,充塞在整個世界。(P.106)

 

之前說過,相較於水彩、素描......等等其他的,我一直更喜歡油畫。 

好像透過濃郁厚重層層疊疊的油彩,可以感受到畫家作畫時的手感、筆觸,進而窺見到幾百年前他作畫的那個瞬間。

很穿越時空吧!

 

觀看的方式》 在繪畫(幾乎專指油畫)的時空概念上,除了前述這種感覺,還提到所謂畫作,就是暫留住實體或想像的現在,是一種上流階級的炫示,告訴大家:「你看我擁有這些!」

因為這樣的時態和動機,所有畫中的人物--無論看起來有沒有注視著觀賞著/畫家,幾乎都處於一種「意識到自己被觀看」的心理狀態,與單純被觀看的自然狀態非常不同。

 

這種「意識感」讓我稍稍理解為何我總是一個差勁的拍照對象--因為我不會"裝"。

愛攝影的IVY曾說,拍照最重要的就是「你不能真的做,你只能假裝做,這樣拍起來才會像你真的在做。」

有夠弔詭的!但我不得不承認事實真的如此。

 

想拍一張「悠閒放空」的照片,像我這種傻呼呼不會"裝"的人,就真的整個放空給人家拍--結果就是一個痴呆樣,看起來一點都不悠閒。

IVY則會就很有內心戲的「假裝放空」(有意識他被觀看的放空),拍出來就是一個夢幻氣質美女阿!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意識感」吧:)

 

 

關於廣告

廣告要她想像:一旦她買了那項產品,她就會變成別人羨慕的對象,而別人的羨慕又會讓她更喜愛自己。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廣告先是偷走了她對自己的喜愛--現在的自己--然後再以產品的價格賣還給她。(P.159)

 

多麼精闢的見解!

 

與時態、藝術有關的,便是廣告。

雖然現代廣告在形式上,很大部分承襲了古典畫作(畢竟廣告的目標也是炫示自己(將)擁有的,而其主述族群亦是擁有共同文化基礎的普羅大眾),但在時態上,二者差異甚大。

畫作企圖留下現在給未來觀看,廣告則是企圖創造未來給現在觀看。 

 

 

關於女體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這不僅決定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大部分關係,同時也影響了女人與自己的關係。女人內在的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轉變成對象--尤其是視覺的對象:一種景觀。(P.58)

 

觀看的方式》1972年初版,裡面某一章連續放了許多女體的圖片,讓我越看越不舒服。

而我的不舒服顯然和約翰‧伯格對女體的闡述有關。

 

約翰‧伯格觀察到男性和女性的不同,

男性是以「生來為何」的主動姿態存在,女性則是以「自覺被男性視為何」的被動姿態存在。

這句話隱含著「女人依附著男人目光而活」的意涵,真是讓人不爽!

但又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時候似乎真是如此。

 

或許把「自覺被男性視為何」中的「男性」換成「別人」,會平衡一點吧........不過怎麼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悲哀勒。

難道女人就不能單純的按照自己生來為何活著嗎?!

或更甚者,佔據那個主動行動、觀看的位置。

 

恩...這世界的確有人那麼做,比如愛看/摸男體的小S(和我)、比如那些不斷試圖解放女人的女性主義者。

但他們在一般大眾眼中,不免常被視為異類、少數,容易招致道德批判或暗地鄙夷。

男人對這些女人不語置評,

可悲的是,女人才是對這些女人撻伐得最凶悍的一群(其中的心理動力就不講了)。

 

唉~不否認小時候走在路上總會偷偷幻想著有沒有人在偷看我,

既使現在都是熟女了,每次走在斑馬線上依舊像在走RUNWAY,旁邊等紅燈的機車騎士是我的觀眾,走起來姿勢都要特別MODEL(羞)。

就是這樣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這應該也算把自己變成一種景觀吧。

 

我不知道男人是不是也會如此強烈意識到旁人眼中的自己,

還是真如書中所說,是"主動"按照自己「生來為何」活著。

但我想,女人的自我概念從「被動景觀」轉化為「主動存有」、行動從「被觀看」轉化為「觀看」的過程,

好像真的是女人成長、蛻變的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