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參加了ACT工作坊,

會認識這個工作坊,是因為手上有個拒學個案,在心理師運用這個理論諮商了半年後,

整個人都不一樣了!

從非常退縮、高焦慮、無法探索內在,進展到能主動與人互動、

能說出自己在情緒當下的經歷和反應、甚至能主動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

簡直太神奇了!

非得來認識一下這個治療法不可。

 

上完工作坊,最大的感覺是ACT=REBT+敘事+正念。

以前學認知行為時,其實蠻不喜歡的。

覺得他太高指導性、把人腦當電腦,但,人就不是東西咩。

人還有動機、感覺、衝動.....等等,還有更高層次的靈性。

學敘事時,剛開始喜歡,他很抽象、很生命,

但講完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卻又好像停留在這裡....就這樣。

沒有進一步的企圖或改變或行動。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看見的就能鬆動。

但,如果沒鬆動呢?如果覺察了仍然無能為力呢?豈不是更加挫折、困住。

就是在我的個案身上,看到了這種困住。

既使看見再多、再透徹,也無助於他們的改變。

既使知道不要這樣想、要那樣想那樣做,但,就是做不到。

他們、我,都被困住了。

 

所以,來學ACT。

 

STEP1-找出模式

ACT先用REBT中的ABC理論找出個案的行為模式,這個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很熟悉。

重點是.......然後呢?

REBT在找出個案的ABC後,會用DEF去駁斥舊有的B,藉此產生改變。

然而,我的經驗是,個案根本很難駁斥舊有的B。

既使知道B'對自己比較好、比較有效、比較不痛苦,也無法真的把B' "種"進自己的大腦裡。

 

通常,個案已經很慣帶著B去看世界,自動搜尋生活中與B有關的線索,不斷驗證B是真的。

這種狀況下,我們不是他的眼睛,要怎樣反駁他的相信。

所以我常卡在這邊,既使說得出有效的B',但個案無法打從心底相信B'。

無效。

不,應該說對有些功能比較好的個案來說,這招是有效的。

但,我現在遇到更有挑戰的個案了,所以無效。

 

STEP2-創造性無望感

透過ABC找到模式後,接著要用一些技巧(比如:板子的移動)讓個案感受到:

「這樣是不行的!(無望)我們必須有新的作法!(比如:放下板子)」

這裡重視的是「感受」、「體驗」,而非說大道理。

確實,道理人人會說(我也說了很多),但個案未必會聽,畢竟這些都只停留在「腦」的層次。

身體真的感覺到了,心就會稍微動一下。

這也是ACT很強調的:不要用「腦」思考,要用「心」感受。

從這邊就開始走「觸動」這條路了。

 

STEP3:進入治療

這裡開始用了許多正念、敘事的技巧。

比如:隱喻、外化、具像化、心理位移、替代觀點(移動時間/空間)、覺察當下、呼吸、腳踏實地、身體掃描......

 

-------------------------------------

治療有幾個不同於過去所學的核心概念:

1.語言的不可靠

對於大量仰賴語言的諮商工作來說,很容易陷入語言的陷阱裡,反過來被語言卡住。

所以,ACT有一些技巧(如:放慢速度、不斷重述單字...),讓語言只是語言,與我們的想法拉開距離。

 

2.想法不是我們

認知融合的狀況中,我們會誤以為我們就是我們想的那樣。

但ACT會企圖將想法外化,且不改變想法,只調整想法、改變我們與想法的關係。

 

3.越想控制越無法控制,不如正面接觸

一般人會習慣逃避負面經驗,企圖控制自己的感覺、想法,藉此讓自己好過一些。

如果這樣做是有效的,就很棒。

但麻煩的是,對某些人來說,這樣反而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比如:拒學的個案,害怕就逃、越逃就越害怕、還衍生更多問題,無助於情況好轉)

(如如:憂鬱症的個案,一直想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控制不了就更加挫折、疲憊,更憂鬱)

這時候就需要改變了。

 

正面接觸後,就會發現他其實沒那麼可怕,而是可以被接住、被碰觸、被玩耍、被擺弄的。

藉此創造出可以鬆動的心理空間。

 

4.後設

ACT用了大量的後設,甚至是後設再後設。

用許多的方式抽離與自己的痛苦、煩惱拉開距離,創造一個內在他者看(監控)自己。

比如,專注在呼吸,或是將煩惱、痛苦當成一幅畫、一個物體;

甚至將帶著煩惱、痛苦的自己當成一幅畫、一張相片,

真正的自我站在一旁觀看這幅畫、這張相片,想像自己操控這個物體。

藉此,更後設、更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認知脫勾)。

 

這個概念幾乎貫穿所有ACT的技巧,但用在國中生身上效果如何,我還有一些保留。

畢竟這是比較高層次認知功能的東西,國中生能否做到,要實際試試看才知道。

 

5.帶著走的價值而非靜止不動的目標

過去我們常說往目標前進時,不要只看著目標,也要留意路上的風景。

ACT稍微調整了一下這個概念。

平常我們所謂的目標通常是佇立在遠方,我們看著遠方不斷前進,

這樣很容易覺得累、一直走不到就會挫折、想放棄。(我的個案就是這樣)

 

ACT相較於目標,更強調價值,而且是我們日常一言一行都必須是朝著價值前進的。

在每個動作中體驗價值的存在、感覺自己正往價值靠近--既使只有一點點。

哇!感覺很不賴吧~

隨時都朝著目標前進ㄟ~吃一碗麵、看一本書......

尤其當感覺有些勉強時還能做到,更要放煙火鼓舞自己這燦爛時刻。

我很喜歡這種不斷前進、正向的感覺:)

 

-------------------------------

講到這裡,我覺得ACT裡的東西,其實很多我們過去都接觸過、或甚至實際用過。

但ACT把他整個架構起來,變得更有系統一些。

並將過去各種學派好用的、容易用的地方整合起來。

 

正好,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重新複習這些技巧的機會。

寒假來讀書,熟悉這些觀念和技巧吧!

 

希望下學期能派上用場,鬆動我和個案困住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