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團體終於擺開上次的不快,有了一些觸動。

說到上次團體,結束後大家彼此仍用mail聯絡了一下,

彼此「看見」來「看見」去的,我突然明瞭自己以前上課時,要求學生按照我的句子彼此給回饋,學生反應「很假」的感覺是什麼了。

倒不是說他們的「看見」很假,而是有種....刻意。

那個刻意讓我不舒服,好像為「看見」而「看見」,為說而說。

總之,我也順便檢討了一下,考慮以後是不是別再叫小孩做這種事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嚕:)

 

這次的團體仍舊一開始要找partner對話,實在很想叫老師換個梗,我不喜歡活動能被預期的感覺,很無聊。

但老師無意中的幾句話,讓我明白這麼做的用意。

我原以為是要讓我們和partner練習「傾聽」與「回應」,所以老是有種「老師你都不教,就只叫我們一直練,這樣我哪知道到底怎樣是做對、怎樣是做錯」的感覺,很討厭。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對話主要目的其實是「倒空」。

將自己這段時間的心情清空,然後才有空間容納新的學習。

恩,好吧,如果是這裡由,我可以接受。

 

參加團體的一個好處是,你可以在短時間快速聽到深度很夠的人生故事。

畢竟給個人都是有所準備、有一定程度才來的。

聽著聽著,會漸漸覺得自己其實沒那麼慘,這世界父母比我慘的、生活比我慘的大有人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失落、和恐懼。

雖然這樣有點沒良心,但我承認這真的有讓我覺得好過一些:p

 

當然,團體也不只是比慘的地方,

更激勵人心的事,不是電視上灑狗寫的真情故事,而是你能真真實實的看到一個人如何克服逆境,

如何勇敢面對自己的困苦--既使他無法改變父母,他仍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掙扎求生。

相較於父母尚在的我,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本週後半的主題是母親節,

老師要我們閉起眼睛冥想,提了些問題。

冥想的過程中我出現一個畫面--爸爸當著大家(我、姊姊和表弟)的面毫不留情的羞辱媽媽。

不知為何這個畫面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上週終於斷斷續續讀完「家暴代間傳遞」的敘事論文,

我想,我就是那個「目睹家暴的受害兒童」吧--只是是精神、權力上的家暴。

 

先不究家暴一事...在冥想的過程中,我突然很深很深的覺得媽媽好可憐。

(恩,我還沒辦法看到他的好)

沒有安全感、在我們這樣的家中、被爸爸羞辱、沒有尊嚴、付出不被看重......

在那些他被羞辱的場合中,以我的個性我是絕對不可能吞忍下來的,但媽媽卻做到了。

不管他是為了自己的生存還是為了我們,他都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

 

對媽媽深深的憐憫,讓我似乎有點放下對他的仇恨。

想到他無論何時都願意為我炒一盤符合我要求的蛋炒飯、想到他無論多晚都願意幫我出去買吃的、想到他因為我想要就盡辦法去弄到一隻超大娃娃(既使我一拿到就再也不想要了)、想到他雖然幫不上忙還是努力去幫我argure中國信託....

我想他的確能力不足,不夠聰明、沒有人脈、不時尚、不知道如何處事,

但他還是愛我,只是他不懂我,我心情很清楚他永遠都不會懂我。

 

憐憫一個人是不是太過自大了呢?我不知道。

但我想這是目前為止我所能做到,對他最公平的「看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