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旅時在遊覽車上看的。
推算一下電影上映時間,我看的應該是司機杯杯的獨家盜版吧..:P
ㄎㄎ,這不是重點。
 
記得片子看完,心中只有一股濃濃的悵然。
像痰一樣濃得化不開。
 
今早和630說話時,突然又聊到。
才明瞭自己那時的悵然是怎麼回事。
 
------
 
重點在"人性"。
 
相較於一般電影童話故事般好人(英雄)和壞人(惡魔)一分為二的角色基調,
這部片更貼近真實。
 
乍看之下義正辭嚴、為了理想不惜得罪別人的正義之士,
在某種生理心理環境...等主客觀因素混雜的狀況下,
殺死一個無辜的人。
他因此從好人變壞人了嗎?
我無法做出這樣的結論。
 
同樣。
一個因為種族歧視而踐踏無辜百姓尊嚴的痞子警察,
在某種生理心理環境...等主客觀因素混雜的狀況下,
救了同一個因他歧視而身心受創的婦人。
他因此從壞人變好人了嗎?
我也無法做出這樣的結論。
 
你以為人性本惡。憤怒可以摧毀一個人?
可是偏偏看到有人在被社會排擠、歧視、質疑、踐踏自尊....之後,
還是能秉持心中的善,不計較。
 
你以為人性本善。事實和愛可以改變偏見?
可是偏偏看到有人在他人的原諒、包容、不斷真誠的告知事實....之後,
卻仍然執著於自己的偏見,越陷越深。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互相牽扯、糾纏,
有一點蝴蝶效應的味道。
這個人改變了我的一個小態度,而改變後的態度又讓我改變了另外那個人。
環環相扣。無止境。
 
所以,悵然。
 
------
 
教育學裡的基本論點: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不同觀點帶出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方式。
 
大部分的老師會說:人性本善,所以學生才有被教育的進步空間。
 
但.....真的必須持有這個立論才能成為一個具備教育愛的好老師嗎?
不盡然吧。
 
我寧可捨棄這兩種論點,轉而相信「白紙說」。
跳脫「好人」、「壞人」(「好學生」、「壞學生」)的童話基調,
專注於個別事件中的情境脈絡、情緒、因果。
 
畢竟,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也沒有絕對的優勝劣敗吧。
 
不管是生理行為或心理衝突,不過就是適應和生存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