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pelin去聽了心靈工坊謝文宜教授的「有一種毒品,叫愛情--認識愛情上癮症」。
小摘要一下。

一、自我覺察
 
先想像自己回到小時候(你所能想像的最小時候),然後寫下下列東西:
A-小孩子的你所覺得的父母的正面特質。
B-小孩子的你所覺得的父母的負面特質或重要的受傷經驗。
C-我小時候一直想要得到的是........。(不是指玩具唷)
D-我小時候遇到重大挫折時的應對方式。
E-小時候美好回憶所帶給我的感覺。
 
將A~E的回答填入下面句子: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B的人,他可以是A的,能給我C,並讓我感到E。但我常常會因為D,而使自己得不到期待中的幸福。
 
 
用我的例子來說: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冷漠、理性、不近人情、自我中心、會遺棄我」的人,他可以是「溫柔、任勞任怨」的,能給我「被溺愛的感覺」,並讓我感到「輕鬆自在、疼愛、親密、被珍視」。但我常常會因為「惡意發洩(摔東西)、否認、選擇不說出需求靠自己的方式」,而使自己得不到期待中的幸福。
 
真是..非常的..有道理阿。

二、解釋
 
最多人的疑問(當然也是我的疑問)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尋找一個B的人」。
我們明明討厭這樣的特質,但卻在潛意識中不斷尋求他?!
這就是我覺得人很犯賤的地方阿。
但從我的過去經驗來看,又不得不承認還頗有道理的..:P
 
我們尋求一個曾經讓我們感到受傷的人,是希望過去的傷口癒合。
這又分兩個層面來看:
1.想證明這樣的人不會再傷害自己 --
      過去那樣的他傷害了我,這次這樣的你應該不會再傷害我了吧。
      所以,安慰自己,過去的傷真的過去了。
2.想證明自己不會再被這樣的人傷害--
      我過去沒有能力對抗那樣的他,現在的我總有能力面對這樣的你吧。
      所以,安慰自己,我現在夠強壯不會再被同樣的事傷害了。
 
而B重要到,就算有一個90%都符合我們理想對象條件的人出現,
但只要他缺乏我們所尋求的那個B,我們就沒辦法愛上他。
因為在他身上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證明"。
 
 
這是不是某種程度的解釋了為什麼我會放棄第一段感情而投入第二段?!
也順便解釋了為什麼我會在第二個男朋友身上,瞬間看見爸爸的影子。
 
我的第一個男朋友對我超好,他熱情、百依百順、以我為主。
好到我覺得這世界上包括我爸爸媽媽在內,都沒有人可以像他一樣對我那麼好了吧。
但我卻仍毅然決然的選擇放棄他,投入第二段感情。 
總覺得他身上少了點什麼我要的東西。
 
第二段感情,他冷漠、理智、自我中心。
既使在最後已經明顯的被嫌棄,我卻仍緊緊的抓著不放。
然後在某次激烈爭吵中,在他指責、羞辱我的當下,我看到他突然幻化成過去爸爸的樣子。
驚覺,你們怎麼這麼像! 
 
真的是因為潛意識追求著父親的傷害嗎?想證明事情會有所不同、證明自己可以面對。
這也許是一種解釋方法吧。
可以確定的是,我的確在前後兩任男朋友身上,都看到他們的「溫柔、任勞任怨」。
並在自己的選擇上,看到自己潛意識在尋找「冷漠、理性、自我中心」的人。
然後非常同意我想要的是「被溺愛的感覺」。
最後,更不得不承認我老是在用「摔東西、耍自閉、靠自己」的方式面對這兩段感情。
 
是的,就像個受傷的小孩一樣。
用耍任性又彆扭的方式尋求愛。

三、自我療癒
 
面對這個受傷的小孩,也是有一些破除宿命的自我療癒法。
(要不我們豈不是永遠都在尋找會傷害自己的人)
自我療癒的核心便是「用自己愛自己」。
可以想像他站在自己身邊,隨時帶著他。
用現在已經長大的自己代替過去父母安慰那個受傷的小孩(其實也是自己)。
(這是有點用完形空椅和自我對話的技巧,也用了一點心理劇的概念。)
(但也還有很多方式,如:畫畫、寫作........都是可以用自己愛自己的。)
 
重點是,過去傷害所引來的需要、慾望,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完全滿足。
來自於別人的安慰,我們像個無底洞,欲求不滿。總覺得不夠還不夠。
必須靠自己給予自己,由自己來補足那份空缺、撫平傷痕。
畢竟唯有自己是會陪著自己一輩子的阿。
 
 
大學時,我很孤單。
有男朋友,但大部分時間不在身邊。有課來,沒課走。
那時我隨時帶了隻小狗在身上。
塞在牛仔褲口袋裡,讓他露出一顆包子狀的狗頭,好讓我隨時可以摸到他。
(他叫milk,你們可以在過去電子報「喵友」一篇中找到他可愛的樣子..:P)
我常對milk說話,上廁所時、走路時、吃飯時.....。
      「你會不會覺得很無聊阿?剛剛的課超無趣的.......」
      「你肚子餓了嗎?我餓了ㄟ.....」
      「我好累唷..我們趕快回家吧......」
 
milk陪了我一段日子,後來變成「笑笑」。
(the same,你們也可以在「喵友」一篇中找到他。他的瞇瞇眼跟我一樣唷..^^)
我繼續對他說話,但頻率少了一些。
隨時隨地陪在身邊的milk退位,只剩在家裡開心時、難過時、寂寞時會找笑笑。
      「你也覺得我很可憐吧!.....」(拍拍他的豬背安慰一下)
      「吼~你怎麼這麼豬頭啦!果真是一隻豬!....」(其實是在罵自己)
      「笑~我超開心的!.....」(順便興奮的甩著他的小豬頭)
 
現在,笑笑也退位了。(這也是我最近幾天的突然發現。)
發現自己睡覺的時候越來越少抱他、也越來越少跟他說話。
反而開始抱起頭比較大、比較好抱的snoopy..:P
但我還是沒有停止說話。
只是好像可以不那麼需要一個具像的東西陪在身邊、看得到、摸得到。
說話的方式轉換成書寫,偶爾需要對象時,630就是一個每天固定見面的對象。
 
這是自我療癒的過程嗎?我不是那麼確定。
只知道不管是用外在具象的方式也好、內在抽象的方式也好。
我在不知不覺中,似乎選擇了用自己溺愛自己,靠自己填補心中的孤單。
試圖撫平小時候「被遺棄」感覺的傷害和不安。

四、自私和自愛
 
教授將愛和需要抽離。說:「會痛的不是愛。」
會痛的是需要,不是愛。
當我們的需要(或說期待)沒有被滿足,便覺得生氣、難過。
但真正的愛是單純的付出,「沒有為什麼,就只是想對你好、希望你好」這樣而已。
(我聯想起之前提過的「民赫哥的微笑」)
 
所以,當被背叛時,
若覺得自己被重視、被疼愛的需要無法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自然放不下。
      「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可以不愛我。」
若真正的愛對方,雖然會不捨,但仍願意放手讓他飛。
      「分開是你的選擇,我愛你,希望你得到更好的。」
 
以上,是愛別人的部分,從真愛的觀點切入。
接下來是愛自己的部分,從需要的觀點切入。
 
為什麼上面會選擇「用自己愛自己」的字眼而非單純的「愛自己」,
是想分辨自私跟自愛的不同。
自愛是我真誠面對自己的需要,且需要滿足的來源應該是我而不是你。
自私是我強迫你滿足我的需要。當你沒有滿足我的時候,我失望、我攻擊。
然而,如上所述。要別人來滿足自己,那是無底洞。只會帶來痛苦。
 
 
所以,我做到了嗎?
我告訴你我喜歡你、告訴你我的慾望,
這是我對自己的誠實和愛自己的方式。沒有說出口讓你知道,會覺得對不起自己。
然而,不要求你同樣喜歡我、不要求你滿足我的慾望。
覺得你要不要有所回應或改變,那又是另一回事。不在我的期待之內。
我的目的只是讓你知道我的心意,如此而已。
 
試著完全100%做到,但有時還是難免突搥一下。
因為對我來說,愛跟需要似乎是沒辦法分開的。
又或者,愛並不像教授所說的是高於需要之上的一種存在。
也許,愛本身其實就是需要。
 
恩...不是那麼確定答案為何。
只能肯定我對愛上的人會有慾望,至少會有身體心理想靠近的渴望。
(這樣就不算真愛了嗎?!)
當然,對方要不要滿足這份慾望,那又是另一回事。

五、覺察、選擇、改變
 
回到最初。
是不是「不斷尋求B的人,然後因自己的D而使自己永遠得不到想要的幸福」變成我們的宿命?
這樣也實在太悲觀了點。
 
覺察引發選擇引發改變。
看見了,便可以決定自己還要不要繼續。
繼續這段不堪的關係?繼續這樣痛苦的尋求?繼續從別人身上索求自己的滿足?
這是可以選擇的,而且是自己的選擇!
既使只是選擇改變一個小態度,都會看到漸漸擴大的漣漪。
(pelin說這是現實治療法。恩恩..同意。)
 
 
所以,從過去走到現在,我改變了嗎?
A-我喜歡的人依舊會具備溫柔的特質。
B-我追求的人有沒有不同於那可怕的父親?   ㄟ...某些地方好像還是頗像的..:P
C-我依舊想被溺愛。但我也學會了另一種方式--自己溺愛自己。
D-遇到挫折我還是會摔東西?悶著?否認?
   摔東西應該是不會了。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不可以再摔東西了!!
   至於悶嘛,剛開始好像還是會悶一下,但至少比較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愛和需要、情緒。
   否認。恩.....我傾向解釋成轉化或昇華。學會尋找可接受的替代性認知。
E-恩...我的確仍然渴望「輕鬆自在、被疼愛、被珍視」的關係。
 
最後,我想,愛你是我愛自己的方式。
誠實的愛你,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這是自愛吧。
 
我改變了嗎?
有些有,有些沒有。有些也許是我選擇了不要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