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老師問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回答:導人向善。

換言之,減除惡的,增加善的。

現在想想,那時的回答真是太天真了,人性豈有那麼簡單!

 

孩子與惡並沒有學生問題解決的SOP或指南,但卻提醒了我們許多重要觀點。

所謂的「惡」是什麼?來自何處?有何意義?孩子的「惡」在說些什麼?

 

紀錄幾個看完書的重點:

1.

「惡」通常與自立、創造性有關,有時甚至有向父母復仇的目的或高貴的動機在裡面。

而自立通常與背叛有關,創造性則通常與破壞有關,讓人恐懼,善良的人很無聊、缺乏想像力,是不會創造的。

2.

不要給小孩過度友善、無菌的環境,這樣一旦他們遇到「惡」,會沒有抵抗力而做出惡的行為。

透過童書、遊戲等間接的方式,從小就讓小孩感受到一點點惡,反而會讓他們看見人性、小心翼翼自己的惡心,並更有同理心。

同理,關係交惡時也不用害怕,有時交惡後的復合,反而更親密、彼此更珍惜。

3.

拒學的孩子有時是潛意識裡不准父母為他安排好一切,與其只是要他到學校,不如帶他思考「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4.

孩子會有「被管教」的慾望,一味的理解、包容不夠,

需要明確清楚、不可逾越的界限(「沒有理有就是不行!」),他們反而會有安全感而穩定下來。

5.

有時小孩對某個很親密的大人發脾氣,看似恩將仇報,

其實是小孩終於遇到能瞭解、承受其「惡」的大人,無須再隱藏、壓抑,而一次向其爆發出來。

6.

霸凌、惡的來源,很多時候是「單一價值觀」。

指有「開朗、活潑、外向」是好的、只有「考試考第一」是好的、只有「孝順」是好的......

單一價值觀造就壓抑與無法接納自我,自我認同危機,進而產生惡(目的是感覺自己活著)。

讓各種個性都能得到肯定、發揮,霸凌自然會消失。

7.

青少年問題在形成集團前就要儘速個別解決,一旦形成團體的惡,就很難制止了。

心理師的目的不是調查、找出誰是兇手、加害人,而是用「沒有『惡』的概念去瞭解、傾聽,所以不要一直有「對策」!

8.

大人若缺乏堅強的自我認同,就無法忍受小孩擁有秘密,反而希望把小孩留在自己的世界裡,以求自己的安心。

小孩為了擁有秘密,便出現惡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