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看完小說後回頭去看導讀(這是我的閱讀習慣:p),才發現原來《極地惡靈》在作者心中是一部"歷史小說"哪!

而我完完全全把他當奇幻小說了呢~

 

故事好長,讀起來的感覺就像主題極地一樣,又冷又漫長。

長到有點薛西弗斯的味道了--無論你如何努力,永遠逃不出極地與惡靈的魔掌。

既使如此,這仍是一本好看的小說,讓人忍不住一頁頁往下翻的那種好看。

只不過水手們日復一日的拖著雪橇,就像我看這本書時感受到的拖拉心情--無邊無際的漫長、重複、無望。

 

人物很多,大部分我都記不住;地理位置也複雜,東南西北方我完全搞不清楚,作者很貼心的附了張地圖(我有對照過真正的世界地圖,還真是那樣呢~)。

當然,記不住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也無妨,反正重點就是西北航道很恐怖,人會一直死掉。

不得不說,能掌握架構這麼大的小說還真厲害。

 

 

然而,雖然是部好看的小說,但摻了"惡靈"與"神話"的成分,還是讓我不太舒服。

總想著,如果內容更真實就好了,感覺一定會很不同。

惡靈縱貫全場,混淆了我對內容哪些是奇幻、哪些是歷史的判斷,

弄得很像整個都是奇幻似的,而我是喜歡歷史成分多一些的。

 

再來,對於人性的描述深度也讓我有些遺憾。

故事中其實面臨許多重要的道德兩難:為了生存,你要不要吃掉你的同伴?

或,你要帶著重病的伙伴一起逃走?還是把他留下來等死?

人在面對這類問題時,抉擇的結果很簡單,YES  OR  NO,但抉擇的過程卻是十分複雜的。

正是這複雜的過程,才能看見真正的人性。

不是那種英雄或惡魔的二分法,而是描述出人的懦弱、自私/無私、偉大...,

以及更重要的,人如何說服自己走向YES  OR  NO的決定(也就是合理化的過程),他權衡考量的是什麼、以及決定了後如何面對這樣的自己、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維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概念或認知平衡,這才算是有深度的人性描述。

 

也許光是架構就把作者累壞了吧,在我最在乎的人性描述這塊,總覺得不足。

當然不是完全沒提到,但對我而言實在太簡略了。

簡略到壞人就是自始至終的惡,只是等待機會展現他的惡;好人就是自始至終的好,其他人則是跟隨的小嘍囉,想什麼不重要。

為什麼不吃掉同伴?因為我有信仰、我是好人;為什麼吃掉同伴?因為我天生就壞,壞到像心理變態那樣的壞。

太......二分了,不用內心掙扎的合理化過程,好像天生如此似的。

除非是真的心理變態,否則我不相信。

 

唯獨其中一個角色(我忘了叫啥名了),作者稍稍給了他一點版面,讓他說:其實我並不想跟壞人走,只是我看過他有多壞,我太怕他了。

這,才叫做人性哪!

人哪是那麼簡單的好與壞呢~

 

也因為人物刻畫的深度不足,導致故事的發展幾乎可以預期,就看要壞人要壞到多極端罷了。

也因此,故事令人驚喜之處,便只剩那無法預期的"惡靈"與"神話"了。

對於最後"惡靈"與"神話"的補述,我幾乎是快速看過,沒有太大興趣。

反正既是神話,作者要怎麼虎爛都可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