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不愛跟流行看電影的我,這次很難得的跟了一下流行。

嗯......有驚艷也有一些小小失落。

 

《少年Pi》的故事起源於我喜愛的印度,故事主角是覺得自己可以同時信仰多種宗教的Pi。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尋求  神、尋找  神的故事。

這裡的「神」並不單指宗教上的  神,更多的是自我心靈、靈性上的  神。

 

李安把許多場面拍得好美!好夢幻!

看的是3D版,栩栩如生的動物好像近在眼前盯著我瞧,還有那些變幻多端的海上天空、海底生物.....

超美!!!

 

然而,對於故事內容,則讓我有些失望--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身邊的人把電影講得太好,讓我期望過高的緣故。

朋友說,故事厲害的就在讓人分不清真假的最後一段。

聽說有影評認為第二個版本才是少年Pi真實的經歷,第一個夢幻版本只是第二個慘忍版本的美化、隱喻,一種讓自己好過一些的心理機轉。

這種說法似乎很有心理學可以研究的地方,若真是如此,什麼隱喻了什麼、如何從隱喻中拼湊出事實、少年Pi敘說當時的心理.....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但,這樣的說法卻也讓我覺得非常煞風景!

隱喻?!真實?!這些根本不是這電影的重點吧!!

甚至,我以為這些正是《少年Pi》所鄙視的東西呢~

 

Pi最後問了作家(以及我們):「你相信哪一個?」

作家想了想,笑笑地回答:「第一個。」

是阿~毫無疑問的我也相信第一個,為什麼不呢?!

 

其實....相信哪個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相信』以及『選擇』。

沙特:「We are our choice.」

唯有『相信』及『選擇』,才能幫助我們認識一個人。

 

講到這裡,我心中突然漸漸浮現一種想法:

當我們能選擇我們要相信什麼、能選擇我們要看見什麼、能選擇我們如何解讀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那麼,這些相信、看見、與解讀,還有什麼意義呢?

不都只是反映了我們而已。

 

於是乎,莫名的我心中出現一種「空無」的感受。

漸漸的,不再那麼想弄清楚到底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到底為何這些人這些事會變成這樣。

總之,發生了就發生了,除了接受、面對之外,其他意念都是多餘,都只是自身的反射,沒有太多意義。

無須苦思其意義、來由、因果,甚至試著去解釋、改變或挽回,沒必要。

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另外,片中Pi對老虎心理上的依賴,也讓我有些感慨。

如同「威爾森排球」一般,人是不是都需要一個見證人呢?!

當然,在《少年Pi》裡,見證人的功能不只是見證,更進一步成為Pi活下去的動力。

一開始似乎是為了不讓自己被理查帕克吃掉而幫牠捕魚,到後來,似乎漸漸變成為了幫理查帕克捕魚而活著。

 

我想,當人有一個願意全心全意付出的對象時,求生意志就會出現吧。

就像媽媽為了兒女再怎麼辛苦都會堅強起來一樣。

而我,很顯然就是遲遲找不到這樣的人。

與世界的聯繫薄弱到不知道自己可以為誰活著、為誰付出、為誰努力。

並非我不想付出自己,事實是,往往當我全心全意付出時,我的付出便壓垮對方了。

於是乎變成現在這樣,沒有人全心為我付出,我也不為誰全心付出,要死不活的模樣。

 

 

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一幕其實是少年Pi嘗試一切卻都無用後,對著天空大喊:「I surrender.  What do you want?

   神阿~I surrender. What do you want?

我,多麼期待自己能這樣對  神大喊。

 

 

人是不是一定要被逼到絕境時,才能徹底放下自我,那個渺小又自大、自以為人定勝天、自以為可以改變或創造什麼的自我。

而當我們徹底投降時,改變才會發生。

也許,改變並不在於我該努力做些什麼,而在於我還沒有投降。

 

   神阿~我投降,我臣服於祢,我將自己交付於祢。

祢想在我身上如何做工呢?

祢想透過我完成什麼?宣告什麼?頌揚什麼呢?

 

   神阿~我投降,我臣服於祢,我將自己交付於祢。

我所求之物向來不從我所得,我知道,當我痛哭流涕尋求祢時,祢總是存在。

是不是,我該停止追求、停止尋找,停下來,安靜的臣服於祢,等待祢,接受祢所顯示、造就的一切。

是不是,這才是我真正該做的事?!

 

 

   神阿~我投降,我臣服於祢,我將自己交付於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