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T(一個諮商理論,我忘了他的中文名字了..><)強調人的「非理性信念」。
包括「應該...」、「必須....」、「一定要....」等字眼的句子,
幾乎都屬於非理性信念。
像是..
男生「應該」要讓女生、父母「應該」要疼愛子女......
社會制度「應該」要公平、做錯事的人「應該」要受到懲罰....
等等價值觀,都是非理性信念。

既然是「非理性」,就代表了這個理論強調的: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所有的價值觀都會因著情況而改變,
沒有普世統一、不變的價值。
所以,
男生不讓女生?!很正常..
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子女..也是有可能的..
社會一定公平嗎?!不一定!
做錯事的人一定會惡有惡報嗎?!不見得吧~

--

你覺得呢?!
你的心中有沒有一些「應該」?!
你的「應該」真的合理嗎?!

--

曾經...我超贊成REBT的理論,
覺得在這個不斷變動的環境裡,
彈性應變是最高指導原則。
這社會沒有什麼「應該」、「必須」,
所以不管發生了什麼事,
都不會太讓我驚訝~

然而,日前和一個朋友聊天,
才驚覺自己的腦袋中..
不知不覺的多了好多「應該」,
而且是對社會、人性很根本的「應該」。
我覺得社會應該要有一定的公平、正義。
人應該是求善的、誠實的。
人生應該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有這些「應該」,我不意外,
畢竟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既定的觀念。
我意外的是,
現在的我,不但不想改變這些「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彈性一點,
反而真誠的認為這些「應該」是重要且必須的~

我怎麼了?!
怎麼會選擇一種讓自己變得固著的思考?!

回想起自己過去在哲學與心理學之間的掙扎..
當初不就是因為覺得哲學充滿了太多的道德(就是「應該」),
所以選擇了以適應(就是「彈性」)為主軸的心理學嗎?!
怎麼現在好像開始走回頭路..=.=

仔細想了又想,
也許,是孩子們吧~
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
我必須告訴他們許多的「應該」,
協助他們建構出一個有理想的未來,一個有公平、正義的未來。
我沒有辦法告訴他們,
真實的社會不見得有公平、正義的,
所以你也可以失去心中的公平、正義,沒有關係~

我企圖用這些應該,
形塑出他們的價值觀,
讓他們保有一個不知道真實與否的想像,
讓他們相信:既使別人不公平、不正義,我也要誠實!
所以,我告訴他們:做人「應該」要誠實。
我要他們相信:這個社會是有公理的!
所以,我告訴他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我自己,既使知道社會的不確定..
也強迫自己這麼相信,相信這些「應該」。
失去了這些應該..
我不知道..我還可以靠什麼相信這個社會~

好可怕..好可怕的想法和行為!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我不擔心自己失望..我擔心孩子們的失望~
當有一天,他踏入社會,
發現社會有時也是很缺乏公義的..
他所信賴的其他價值觀,會不會隨之瓦解~

--

現在的我,又重新回到哲學與心理學的鐘擺效應中..
有些迷惑、有些.不知所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