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不管講什麼,都是在瞭解個案這個「人」!!
他的個性、他的行為模式、他的價值觀、他在乎的事物......都是他的樣貌,重點是他。
 
不用追問為什麼,更無須探究、假設或推論--那是他的工作。
我們只需細細傾聽,忠實反映、呈現就好。

我並不特別喜歡你,但你說的這段話,我不得不認同。
 
人會空虛通常有兩種可能:
一是眼界太小,小到眼中所見皆是無意義的瑣事,因此感到空虛。
二是眼界太大,大到覺得世界萬物皆無意義,連死都不怕了還怕什麼。因此感到空虛,必須尋求更形而上的意義以獲得滿足。
而敢愛敢恨情感起伏強烈的人通常很自我,只要他想做他就會去做。
自我大到社會規範和價值(家人、他人)都無法拉住他的慾望,於是他的愛來的快、強烈、堅持,卻也去的快。
 
是阿,我常感到空虛,因為我的眼界很小,小到只有我自己;同時我的眼界又太大,大到覺得一切都是虛無,包括生與死。
因為我眼中只有我,所以我的自我很大,大到可以不在乎社會規範和價值,往自我的想要衝去。
於是,我的愛來的快、來的深,去的也快、決絕,毫不留情。
 
小時候一些曾經令我傷心的話,如今回想起來似乎皆有一些意義。
大人一針見血的將我看穿,只有我還死鴨子嘴硬。
 
小學一個我不喜歡的老師在導師評語欄寫上「心猿意馬」--對那時的我來說這成語太艱難,也是小學六年除了「品學兼優」外唯一的評語。
事後證實,我果真如此。
代課的時候想要正式,資料的時候想要輔導,輔導的時候想要專任,專任的時候想要去別的學校;國中的時候想高中,高中的時候想大學,大學的時候想工作,工作的時候想碩士班,碩士班的時候想博士班......很心猿意馬吧!
吃碗內看碗外,永遠想著現在以外的未來、永遠不滿足。
沒想到一個我不喜歡的老師,在我年紀還小時就道中了我的生命主軸。
 
爸爸在某次發飆中大罵我「自我過度膨脹」。
當時我好委屈、好生氣,但現在我承認了。
我的自我太大,腦中只有自己,沒人拉得住所以不穩定--愛與不愛、死與不死、疏離與不疏離.......都不穩定。
 
也許我的空、生命的起伏不定都是其來有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