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課堂上這麼問教授:真誠是可以學習的嗎?
恩....好問題!
 
一直以來在諮商的課本上,「真誠」被當作技巧之一。既然是技巧,應該就像寫字、騎腳踏車一樣是可以學習的吧。
那麼為什麼會這麼提問呢?顯然是對此點有所懷疑。
害我也忍不住好奇起來。
 
也許,得先來將「真誠」下個操作型定義。
我沒有量表可作為客觀的評判標準,所以只好訴諸主觀判斷。
我想,真誠是在心理上能誠實面對自己及他人。(廢言!)
 
之所以會被抓來當成技巧,必然有其厲害之處。
誠實坦然的面對自己及他人,似乎自然就能帶來某種穩定、安心、信任的氣氛。
若再與同理搭配得宜,則可展現出能夠勇敢做自己也能溫柔體貼別人的能量動態平衡,使自己及他人皆能自我感覺良好。
這一點在諮商關係中是重要的。
 
然而,厲害歸厲害,把真誠當成技巧看待,好像還是有點怪怪的。
我們會用「這個人個性很真誠!」來描述個體的內在特質,卻不會說「這個人個性很會寫字」或是「這個人個性很會修腳踏車」。
從這個角度來看,真誠似乎不該歸屬於可學習的技巧類(ex.很會寫字、很會修腳踏車),而應該是人格特質類。
 
若此前提為真,
那麼「真誠是可以學習的嗎?」這樣的命題,也許該改成「人格特質是可以學習的嗎?」
 
「人格特質是可以學習的嗎?」
這讓我聯想到本土化心理學的起源,感覺演變的過程有些類似。
西方人很厲害,靠自己發展出一套西方原汁原味的「本土心理學」,東方人看到後興奮的引進大量西方理論,變成東方的「西化心理學」。
後來有人生氣不爽了,說:「我們幹嘛都要學別人的,我要勇敢做自己!」,反動的結果又弄出一套強調以自己為主體的「本土化心理學」。
 
我想,的確有人很厲害,天生靠自己就具備或發展了真誠的特質(如同西方的本土心理學),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經過社會化(西化)的摧殘,已經失去原始未經修飾的真誠(如同西化心理學),
於是,我們得靠著高度自覺意識與不斷學習,才能重新成為真誠的人(如同本土化心理學)。
 
只是,西化的影響不可能抹去,就像我們無法否認自己身上充滿社會化的痕跡。
而本土化心理學終究不是本土心理學,學習過後的真誠也終究不是最初潔白無暇的真誠。
 
這樣講好像很悲觀,似乎意思是「真正的真誠不可能存在」。
我可不這麼想,這世界沒有什麼絕對的事吧。
 
因為意識到自己被西化心理學宰制進而產生反動思潮,所以才會形容自己是「本土化」而非「本土」。
若是從根本的認為不管有沒有本土化,我們就已經在以自己(也許是西化後的自己)為主體進行研究,那麼也就不需要特別針對什麼來反動。
換句話說,
因為意識到自己因為社會化而失去真誠,所以才必須重新「學習」真誠。
但若是強烈內化到從根本理所當然的認為不管有沒有學習,我就是用真誠的態度在生活,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學習不學習的問題了。
 
以上「真誠」兩個字,也許也可以類推到任何你想"學習"的人格特質。
 
所以,真誠是可以學習的嗎?
與其說是像技巧那樣的學習,不如說是像特質那樣的內化吧。

【老師說】
※CO和CL也是會物以類聚的。agree!
※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後,剩下的就是學習放下。agree very much!
※真正厲害的人,通常不是會在那裡挖哩挖拉張大嘴巴一直講話的人。partly agre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