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之心.jpg  
這是死亡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嗎?
越是接近瘋狂邊緣,越捨不下瘋狂所帶來的極度喜悅。
 
生理回饋機制以一種讓人無法反抗的高壓統制著我們,
五羥色胺工作太認真或太放鬆,某種離子跑太快或跑太慢....引發時high時down的情緒。
但情緒並非只停留於情緒,他會不斷向認知、生活攻城掠地。
 
high所帶來的愉悅感回饋了大腦,告訴他:對!這就是我要的感覺--既使這會害死我自己。我要!我要!!
好像死之本能在發酵,揮舞著魔鬼的長刀。
 
我的生活也在微躁、微鬱間徘徊遊蕩。
與Kay不同之處,也許只是我的振幅小一些、五羥色胺友善一些。
 
既使如此,
仍可隱約感受到Kay在躁期所沈溺的自信、創造力和無限制的精神力,以及隨之而來鬱期中的憤怒、自責和無力。
雖然這些大部分只是存在於自我想像中的誇大虛幻,但對個體而言,卻是再真實不過的吧。
 
後來,課堂上意外看到Kay於錄影帶中現身說法。
對於才剛看完這本書不久的我來說,書中人物活生生躍入眼簾,更是另一番感受。
 
看著Kay俏麗的金色短髮,微捲。他是那麼有自信,神采飛揚。
我試著把書中狂躁狂鬱的印象和眼前這個充滿成熟魅力的女人相結合,
突然有種「這就是人生阿!」的感覺。
 
不管我們外表如何耀眼、個性如何精明能幹,
總是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缺陷」--生命的缺陷。
 
在學校,有時會看到功課很好的孩子,卻患有亞斯伯格症。
家裡狀況一堆的小孩,功課雖不見得多好,但也能樂觀貼心。
Kay敏感、聰明,卻深受躁鬱症所苦;
也有一些人明明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做,還是能開心自在的活著。
 
人生這場遊戲好像有一條最高指導原則:「你不能全拿!」
 
那麼,倒底什麼樣的人比較幸福快樂?什麼人是這場遊戲的贏家?
有時候會覺得,
沒有意識到自己快不快樂、幸不幸福、是躁是鬱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