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喧囂的孤獨.jpg    城堡.jpg    德語課.jpg

我跟中歐、東歐那些共產主義的國家很不熟哪~仔細算算,也不過只看過三本從那兒來的書--捷克作家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城堡」,和東德作家的「德語課」。就這麼三本,僅僅三本,卻怎麼感覺全一個樣呢@@ 

滿頁滿頁的字,永無止盡的絮語,叨叨唸唸。作者的個人獨白像不斷複誦的經文,我感覺頭頂有個不停旋轉的意識場,嗡嗡嗡嗡。在意識場的籠罩下,有時讀著讀著竟恍惚了,眼睛還看著書,腦袋卻整個放空,神智好似被頭頂的漩渦吸了進去,嗡嗡嗡嗡。

按照ivy的說法,「德語課」像是一部文字攝影機,僅僅一個場景,就可以鉅細靡遺地描寫每張桌子、椅子、牆上的畫、窗外的風景、筆的樣子、紙的觸感...........八拉八拉八拉的沒完沒了。影像用一兩秒的畫面就可以交代完,文字則需用好幾頁的篇幅呈現。

然後,因為太沒完沒了了,劇情埋沒在大量與故事情節無直接關連的瑣碎細節裡,導致看到後面前面講什麼也忘得差不多了(其實是根本沒記得過)。其餘兩本書也差不多是這樣,但好在「過於喧囂的孤獨」沒有像「城堡」那樣碎唸到讓人抓狂,也沒像「德語課」那麼沒完沒了,算是這三本裡最好讀的一本吧--至少你不用太費力就能抓出故事大概。

這讓我不禁胡亂猜測起,是不是共產主義真的很壓抑(或迫害)人們的思想阿?搞得作家被迫在侷促的心理空間與自己對話、寫字,於是只能寫出一堆獨白絮語,並得用大量的無關訊息隱藏意念,讓故事主軸變得曖昧不清。至少,這三個作家感覺都很不快樂。抑鬱、對抗威權的無力、對社會體制的質疑......不知道是否也是共產主義的文化特色。

又然後,看完「過於喧囂的孤獨」我也很不快樂。為什麼那些我強烈認同的角色,下場都不太優呢?打包工漢嘉用打包機器把自己壓碎打包(媽呀..好血腥..> <),鐵平用槍抵著下巴一槍斃命(血腥再+1),尻川松子混亂的人生......恩..........這是在預言什麼嗎?


再然後,前幾天看完了俄國作家的「夜巡者」。

恩........不再有透視作者大腦的不耐,終於有點像"小說"了。但是......該怎麼說呢,讀起來還是不太順ㄟ。撇開我覺得結局很爛不談,好像某些對作者而言理所當然無須解釋的思維,對我來說卻不是,因而必須花力氣推敲角色之間的對話是否有我沒catch到的意涵,小累。

我把上面這種感覺,歸因為文化不適吧。成長的環境差異太大,許多在(曾經是)共產主義國家中值得探討的議題,其實我並不關心也覺得沒必要特別討論;許多在那樣生活背景中會有的感受、氛圍,我很陌生,不懂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這樣接話。所以....就不適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