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邏輯

隱藏的邏輯》是「社會物理學」的說帖。

在心理學走到後現代敘事、文本、建構...等等強調「每個人都有詮釋權」的時候,作者對這種「各說各話」趨勢提出反動。

 

一直以來,社會科學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他重詮釋、輕實驗。

無論我們從統計中找到多少相關,也都只是此時此刻小範圍的相關(從許多論文中很愛「以XXX為例」就知道了:p),未必具有解釋其他情境的推論性,更無法說明孰因孰果。

又或者,因為人類太複雜、由很多人組成的社會更複雜,影響因素多到讓人搞不清哪些才是社會事件中真正關鍵性的決定因子。

所以,社會科學始終無法弄出像F=ma這種簡單、屢試不爽、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

實在太容易讓人質疑「這不是科學」。

 

終於,作者看不下去了。

嘗試以物理學的觀點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趨勢、現象,如:貧富差距的產生、「幽靈塞車」的原因、歧視的出現.....等等。

不只是「相關」,而是能更進一步找出「因果」,經得起重複實驗、模擬、甚至預測社會現象。

作者稱它做「社會物理學」。

 

書的前1/3告訴你現在社會科學的問題點(告訴你以前的不好),中間1/3開始逐步建立社會物理學幾條的基本概念(告訴你現在有更好的),最後1/3加以鞏固、舉例、應用、驗證理論。

對社會物理學我沒有什麼意見,畢竟這也是解釋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

但,對作者的寫法我有一點意見。

 

作為一本說帖,不是通常會在最後重述論點,做更清楚、條列式的整理嗎。

這本書讀到最後,我好像隱約知道作者想說什麼,但若要我清楚的說出何謂「社會物理學」,作者的立論點為何......我卻又說不太清楚。

奇怪,作者不是希望針對社會現象建立一個簡單、清楚的模式嗎!

怎麼說了一大堆,除了「把人當成社會原子」這一點外,並沒有讓我感覺很簡單、清楚到可以重述給別人聽的程度勒。

到底作者心中的F是什麼?m、a又是什麼呢??

(還是說是我程度太差?!)

 


(2012.3.26補充)

 

好吧~為了不讓自己覺得讀完這本書太浪費時間。

隔了幾天,我還是打起精神,努力整理出作者自創「社會物理學」裡「隱藏的邏輯」到底為何。

(唉~一本科普書寫到要讀者自己整理重點,實在有點討厭哪..> <)

 

社會原子遵循的第一條規則:我們有很大的模式辨認本事,也很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p.132)

 

上面這是書中唯一很明確的告訴你規則的一句,接下來就是一些零碎的觀點:

 

1.厚尾現象:

我們以為極端的事物,其實發生的機率比我們以為的高。而整個社會就是不斷在往極端前進(EX.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社會階層不斷拉大),極端到了某一個點,便會有人先受不了起身反動->現況崩毀->重建新秩序->階級差距不斷拉大->反動->崩毀->重建.....如此重複。(這不就是大家常說的「天下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或者是所謂的「鐘擺效應」嘛~)

 

2.適應、模仿:

人大多數時候並非根據理性決策,而是憑著一種直覺、經驗、和模仿。先看看別人怎麼做,再決定自己怎麼做。(這觀點有點像以前心理學學過的「人是素樸的科學家」這句話,人總是會在生活中不斷嘗試錯誤、修正、再嘗試。)

 

3.群體的改變是突然發生的: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社會心理學的重點。作者的意思是,群體行為往往與個人特質無關,因此去尋找群體的共通特性沒有意義,人在某一點上過了某個個別化的閾值,便會起身動作,而當一個人開始作用,旁邊的社會原子並非一個一個被影響,常常是瞬間變色的(就像化學藥劑一樣)。(因為A做了某件事,BCDEFG....都可能同一時間一起模仿他阿)

 

4.合作:

最後,長遠來看,因為有著「我跟你的關係不會在這裡就停止」的心態,所以「合作」為上策。但合作並非無私,反而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私+有限度的無私。不過說到底,人最終會選擇這麼做,還是為了這段關係尚未發生的可用之處。

 

好了,我不想寫了,大概就這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