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繼昨天《空間就是權力》後, 今天一口氣讀完畢恆達老師在《空間就是權力》3年後出版的《空間就是性別》。

 

‎2004年這本書出版,同年,立法院將「兩性平等教育法」改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啟了輔導室的悲慘瘋狂時代。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當時推動性平法的社會意識如何被醞釀、推展、最後行動,書裡許多關於性別的例子(比如:中文字及成語的意思、女廁問題、教科書圖片的安排、校園空間的運用、同志議題、甚至是葉永誌事件...etc.),早就被轉換成教材,在課堂上運用很久了。

但,重新看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對比8年後的現在,到底性別意識進步或改變了多少呢?

這幾年處理或聽聞這麼多校園性平事件,到最近,我依舊會聽到學校有同仁或家長說性騷擾只是"好玩"(更糟的是說,被騷擾是人家看得起你)、或是質疑被騷擾的女生自己平時行為也不檢點;也曾有高學歷的男生對我說,如果女生被侵犯,應該先反省自己,誰叫他半夜一個人出門(到底為什麼我必須用自由換安全?!);我也曾被某校人事主任說過:「念那麼多書幹嘛,趕快找人嫁比較實在。」這種話;然後,某次被記者聽到我在班上跟學生分享參加同志諮詢熱線研習的經驗,事後聽到記者murmur:「你們老師這麼猛,可以講這個喔~」(我以為記者應該比老師更自由開放勒?!)

我想,立法只能限制最基本的外在行為,核心意識的改變是緩慢、漸進、來來回回的。過程必定充滿折衝、權衡、困惑、醒悟.....等各種樣態,最後才會達到平衡。

剛好前幾天看到電視介紹挪威社會,說他們沒有所謂的「GAY BAR」,因為挪威的同志無須特地聚集在某個場所才能得到支持、理解與慰藉,在一般的異性戀酒吧裡,就可以得到了這些了。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性別平等吧。

 

然後,其實我更想提的是閱讀整本書時,我一直感覺很不舒服。明明是為女生發聲的書,為什麼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想了想,終於知道,是敵對的氣氛讓我不舒服。

畢恆達老師認為除非男生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在強暴犯」、承認自己在社會上不勞而獲的特權,以及成長過程中對女性的恨意與輕視,才能真正瞭解女性主義。這種對立、逼迫個體承認自身弱點的作法,讓我十分不舒服--儘管他是為女生發聲也是一樣。

稍稍瞭解人性的人就知道,這種敵對態度很難讓對方真正改變或接受新的想法,更糟的是會讓人抗拒、排斥,誤以為女性主義是洪水猛獸,因而更難成為女性主義者。

我相信男生在社會中,也有被歧視、不便、委屈的感覺,覺得為何只因天生生為男生,就得被這樣那樣對待。如果不去瞭解對方,只妄想對方承認自己有多糟然後來認同我們,這種對立、帶有攻擊性、逼迫對方認同單一價值觀的態度,我覺得非常不女性主義!!(當然,我並不完全瞭解女性主義,我相信女性主義的內涵也是不斷在進步、改變的)

如同女性主義試圖瞭解女生如何感受世界一樣,我認為我們也必須瞭解男生怎麼看世界。期望有一天能出現「男性主義」,讓我認識不同男生們內在的真正想法與共同經驗,而不只是刻板印象中強勢、權力、理性的那種男生樣貌。

 

最後,我很欣賞書在後面提到關於「為什麼我們需要論述」的觀點。

我也是個愛論述的人,凡事總想說個道理、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想知道如何防範未然、如何改變.....,但我相信對我身邊的許多朋友來說,他們不懂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時間想這些事、說這些事。

書中說,如果我們只有受害經驗,大家在團體中彼此分享、取暖,到最後很可能只能一起哭泣,依舊感到無助、無力,無法改變什麼;相反的,如果我們只有論述,缺乏真實的經驗,這樣的論述會讓人覺得有距離、太遙遠,與自身無關,久了也無法維繫繼續論述的熱情與動力。

因此,在團體中結合經驗輿論述,是為了透過自身經歷,彼此理解、慰藉之餘,也產生改變的動力;而論述,則為我們分析為何會發生這些事,並提供改變的方向和路徑。

換言之,經驗是汽油,論述是方向盤。

這段形容,也許可以作為為什麼我這麼愛想這些有的沒的事的註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muncu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